苏菲 发表于 2014-7-16 23:12:25

白落梅:隐匿在文字背后

最妥帖的气质,最适合的语言,“隐世才女”白落梅在新作《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中,将20世纪最传奇、最绚烂、最孤寂、最真实的“旷世才女”张爱玲的倾城岁月演绎得淋漓尽致。
采访白落梅不太容易。
出版方说她极有个性,很少接受采访,从不出席新书发布会,照片更不可能提供给编辑,发表在报纸上。所以,你这里看到的,只是她几本书的封面。
   拟了17个问题发过去,她只回答了一半给我,关于她的经历、职业、写作历程,她都只字未提。网络上称她为“隐世才女”,看来是的。
白落梅有“小安意如”之称,同样是唯美、古典的文字,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陌上花开缓缓归》、《当时只道是寻常》是对古诗词的解读,而白落梅则把视角落在她所关注的人物身上:《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是写仓央嘉措, 《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纳兰容若词传》是写纳兰容若,《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林徽因传》是写林徽因,《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是写张爱玲。问她为什么选这几个人来写,她说是深刻的缘分使然。“他们百转千回的生命历程,情感故事,人事变迁,令我心生感慨。”
看《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解答了我对张爱玲的一些疑问,比如,张爱玲为什么后来嫁给外国老头赖雅?毕竟,邂逅之时,张爱玲36岁,风华正茂,赖雅65岁,风烛残年。甚至,我也和很多张迷一样,曾为张爱玲心痛不已,和赖雅成婚后,她所有的时间除了写作挣钱,就是照顾赖雅的身体,从此再也没写出更好的作品。在《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中,白落梅写道:“‘我们很接近,一句话还没说完,已经觉得多余。’这是张爱玲的话,她和赖雅是默契的,正式因为这份默契,让他们走到一起。”最初,张爱玲并没有打算和赖雅结婚,但后来张爱玲怀孕了,赖雅才向张爱玲求婚。
白落梅的文字极静,在《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中,她这样写道:“没有谁知道禅的境界到底是什么,亦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去修炼。一个人,只要心存善念,少有欲求,自可减去尘劳,明心见性。”
“过程是什么?过程是饮尽千江之水,赏遍万古股明月。”
钱钟书说,“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可是,在熙熙攘攘的今天,在大多数作家开新书发布会,签售,一遍遍接受媒体采访说重复的话时,能独坐书斋,坚持只用作品说话,说到底也是值得尊重的。
见与不见,文字都在哪里,不增不减。

专访
白落梅:文字有灵魂,它会说话
本报记者 宋燕
我笔下的人物,与我定有着深刻的缘分(小标题)
记者:于百度里搜索白落梅,往往前面有一定语:隐世才女,你认可这个评价吗?你很少接受采访是吗?为什么?
白落梅:隐世才女。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被某个人偶然说起,又被人不经意地提及。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很少接受采访,是因为我认为,文字有灵魂,它会说话。会替我表达一切我想要说的,以及读者想要知道的。
记者:看了你写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一代情僧——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传;《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传。你为什么选择写林徽因、仓央嘉措、张爱玲?他们哪些地方打动了您?
白落梅:机缘巧合。相信许多人都知道,写作需要灵感。有时候我觉得,我与文字,有一种默契。仿佛所有的交集,都是天性使然。所以我相信,我笔下的人物,与我定有着深刻的缘分。他们百转千回的生命历程,情感故事,人事变迁,令我心生感慨。所以,我选择用文字来诉说那份美好,敬意,以及感动。
记者:写张爱玲的书很多,《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与其他有什么不同?
白落梅:我文中曾写到,世间曾有张爱玲,世间唯有张爱玲。可就是这唯一的张爱玲,化身千百亿,与世间许多人擦肩而过。从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了一个张爱玲,我心中亦有一个张爱玲。《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写的就是我心中的张爱玲,那个孤傲,深情,亦寡淡、清绝的女子。
记者:“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本书的书名为什么用的是一句张爱玲说过的话?
白落梅:很多年前,就喜欢这句话。仿佛这是千千万万人,要对爱人说的一句话。一个人,只有真正懂得对方,才能做到宽容与慈悲。这句话,不仅带有禅意,亦含有浓浓的世味。张爱玲对胡兰成说下这句话的时候,一定好无奈,好心痛,亦好欣慰。只是他自诩为深懂张爱玲,知晓她的所有,却终究不够慈悲。那些个千恩万宠,同修同住的日子,早已过去了,他离开了她,任凭她独自行走天涯,荒凉遗世。所以,在写张爱玲的倾城往事之前,我已经认定了以这句话作为书名。”
红尘路上,都是赏心悦目的景致(小标题)
记者:您最近的新书《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中,写到了很多地方,漓江、大理、峨眉、普陀……感觉你旅行到的地方很多,您每年花多长时间旅行?旅行给你带来的是什么?
白落梅:每个人从生命开始的时候,就一路在跋涉,一直在远行。远行是一个美丽的过程,因为那些陌生的地方,未知的风景,都让人心生渴望与想象。总觉得,看过世间万千风景,踏遍岁月锦绣山河,才没有虚度人生。也许我们不需要固定什么时间去旅行,也无需刻意安排去什么地方,红尘路上,都是赏心悦目的景致。有一天,走不动了,就把昨天看过的风景,泡在茶盏中,细细品尝。
记者:在你去过的地方,哪里是你最喜欢的,想要一去再去的?
白落梅:每座城、每个镇、每座山、每条河,甚至世间每个微不足道的角落,都有其不可忽略的历史人文,心情故事。所以我们才会不管山水迢遥,远赴天涯。只为了遇见一个路人,一片风景,或是一剪感动。也曾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我喜爱的城有许多,但江南的一些宁静小城,古镇,却是我穷尽一生,想要停留的地方。
只要摒弃执念,在心中修篱种菊,就一定可以清宁自在(小标题)
记者:您的职业?您理想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现在是否已经达到?
白落梅:写作。也许这称不上职业,却是我当下所做的事。
我所期待的生活,是书中所写的那般,一盏茶,一炉香,一本书,一帘梦,品静好岁月,愿现世安稳。
世事纷繁,万家灯火下,每一天都有故事发生。人生沧浪,太多的沟壑难填。我们追求的简朴与平静,并不能如愿以偿。但我始终相信,只要摒弃执念,在心中修篱种菊,就一定可以清宁自在。
记者:《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中《那些红尘中的擦肩》你写:“一个禅者,追求的不是内心如何地深邃,而是让心如何地清透如水”,你的文字为何充满禅意?禅的境界到底是什么?
白落梅:心中有禅,故生禅意。我曾说,禅是甘露,滋养众生;是妙药,普度万物。我还说,禅是朴素的,无须美妙生动的修饰。禅亦是寻常的,不是渺远迷幻的神话。禅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人生经过的路口,在每一个擦肩的刹那。禅是,是午后阳光下的一壶清茗,是苍茫绿野中的一树菩提,是似水流年里的一寸光阴,是人生戏剧里的一段插曲。禅的境界如行云流水,自在天然。禅的境界,是彼岸,是最洁净的莲开。
作者简介
白落梅,原名胥智慧,其散文在CCTV3《电视诗歌散文》栏目中播出三十余篇,其中《踏雪寻梅》最为脍炙人口。作品常见于《读者》等杂志。读者盛赞其文“落梅风骨,秋水文章”。出版作品《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恨不相逢未剃时》、《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人生何处不离人》、《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落梅:隐匿在文字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