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 发表于 2014-8-23 20:24:51

佛陀教育的目标

佛陀教育的目标
(一)佛教的学位制度
  佛教既然是教育,它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佛在 许多的经论中,常常讲到“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 提”,这是梵文音译,尊重所以不翻;这是佛教教学的总目标,翻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 ”。可以将它分为三个阶段说明:第一、是“正觉” 。第二、是“正等正觉”。第三、是“ 无上正等正觉”。世尊告诉我们,世间人对于宇宙人生也有觉悟,只是觉悟 不圆满。像科 学家、哲学家、宗教家,对于世间事理他确实知道不少,但是不能算“正觉”。为什么不称 他为正觉呢?因为他虽觉悟,但是他的烦恼没有断,他还有贪、?、痴、慢,还有是非、人 我。换句话说,他还是凡夫,不是圣人,所以不能称为正觉。如果是贪、?、痴、慢,人我 、是非、烦恼,都断尽了,没有烦恼了,佛就承认这个人是“正觉”,他得到了“正觉”的 学位;佛教里面称他为“阿罗汉”,这是最低的一个学位。阿罗汉 以上的学位称为“正等正 觉”,“等”是等于佛,但还没有成佛。 “等”是指他用的心跟佛用的心是一样的。由此可 知,阿罗汉用的心跟佛不一样,阿罗汉用的心跟我们是 一样的,差的是我们有烦恼,他没 有烦 恼,这个心在佛法里面叫“识心”,就是假的心,不是真心。我们 用的心都是假的,都是妄 心。所以人与人之间往来,不要太认真,今天别人对你好,要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面对 虚情假意,不可以当真;当真,你就生烦恼了。再看世间人今天说爱,明天就离婚了,这成 什么话呢?可见这不是真的!菩萨用心是真的,真心是永远不变的。佛用真心,菩萨也用真心 ;佛用的是“园满的真心”,菩萨是“分证的真心”。佛在经上用月亮来做比喻,十五的满月 比喻佛的心。菩萨的心呢?像初三、初四的月牙。你看月牙上的月光,那个光是真的?还是假 的?真的!一点也不假,只是不圆满而已!所以说初三、初四,一直到十四,都是菩萨心,他 是真心,但没有圆满,我们称为“正等正觉”。阿罗汉与辟支佛用 的心,好像是水里的月亮 ,镜子里的月亮,叫镜花水月,都不是真的。从用心上看,菩萨的心跟佛的心很相似、很接 近,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纵然是初位菩萨,刚刚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用的心就 是真心,绝对没有虚妄,这叫“正等正觉”。修学得到正等正觉, 这个学位称为“菩萨”。阿 罗汉好比是学士,菩萨好比是硕士,佛好比是博士。所以“佛”是 通称,不是释迦牟尼佛一 个人独称;任何人智慧达到究竟圆满,就是真心圆证,就称之为佛。佛所证得的是“无上正 等正觉”。所以佛、菩萨、阿罗汉是佛教学位的名称,他们都是人,不是神仙 ,诸位千万不 要把他们神格化了!总之,佛是觉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拥有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也是佛教教 学的目标。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学。
(二)佛教的教学目标
  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 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 得乐。”迷是什么呢?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真相, 往往就看错了 ,也想错了;看错、想错,也就做错。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 相能够真正理解,没想错、没看错、没做错,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所以“破 迷开悟”, 是从因上说;“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为达到这个目的,佛教 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 ,启发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 、非,乃至于 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 世的宇宙人生观。可见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无量寿经上讲: 佛教是圆满地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乐、 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至于往后的目 标——断烦恼、出三界——,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大家要认清楚,佛法是 教学,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成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陀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