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油果 发表于 2015-1-24 18:14:13

客观恐惧让人无法摆脱**的直接性

在克尔凯郭尔哲学中,恐惧概念有着一种特别的重要性,它所涉及的是一种人的内在关系,而与外在事物关联甚微。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克尔凯郭尔在《概念恐惧》中也阐述了与外在事物相关的恐惧,他称之为“客观恐惧”,并在《概念恐惧》的第二章里就两者做了简要的区分。

克尔凯郭尔认为“通过亚当,有罪性进入了世界。因为这个原因,这种恐惧就得到了两种类似物:在自然中的客观恐惧和在个体的人身上的主观恐惧。”

“客观恐惧我们则可以将之理解为那世代传承的有罪性在整个世界之中的反射”,“这里在那非人类的存在中的效果,我已经将之标示作客观恐惧。”这里非人类的存在主要指除精神性的个体人以外的存在,也就是前句提到的自然中的存在,包括人的身体存在。

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传承之罪中的有罪性」是导致客观恐惧的最终原因,而且它是万物共同具有的。“那主观恐惧是那被设定在个体的人之中的恐惧,是这人的罪的后果。”

即主观恐惧是人独有的,与人的罪的意识相关。这里涉及到有罪性(有的称为罪的可能性)和罪的区别,在文章第25和26页有所阐述。

与人的主观恐惧不同,这种客观恐惧尚未针对个体人本身,就是说个体人不是对自己的可能性感到恐惧,客观恐惧还未涉及到人的自由和精神因素,只是大多表现在日常生活方式或异教徒生活方式之中,在这里还没有把自由、精神、瞬间等范畴提出来。

处于客观恐惧中的人只关注世俗生活,因此为诸种凡事尘务所扰,不能专注于精神性的生存之中,他没有摆脱**的直接性。这种客观恐惧是美感生活的普遍现象,如同我们日常所说的“害怕”,当人判断某对象是否存在危险,主要依据的是过去经历,所以这种“害怕”不是面向未来,而是面向过去,对于所怕之物,人们通常避而远之。

然而这两种恐惧又彼此联系,主观恐惧是客观恐惧在个体人身上的内在强化,客观恐惧又是人体验主观恐惧的基础。在克尔凯郭尔看来,人对自身的恐惧首先是因为他们事先就处于(客观)恐惧之中,只是不知道而已,因为这种恐惧只是直接性的,还没有反思性的介入。

相比之下,在《致死的疾病》中,克尔凯郭尔同样对绝望这一情绪做了主客划分,他认为同客观恐惧一样,客观绝望也突出地表现在美感生活的直接性中。

虽然这一概念不是克尔凯郭尔真正强调的,但同样是个体人所具有的,正如他所说的,“在他为某物而绝望的时候,他根本地是在为他自己而绝望。”客观绝望只是主观绝望的起点,也是人的内在性转化的起点。

就恐惧概念的具体运用而言,克尔凯郭尔说:

恐惧这个概念几乎从来没有被在心理学之中考究过,为此我必须指出,这个概念是完全不同于畏惧和其他类似的概念:后者指向某种特定的东西,而恐惧则是那自由的现实性作为那可能性之可能性。
在这里,他指出两点:其一,在当时他所说的恐惧不同于后来心理学科的畏惧、害怕、焦虑等概念,后来心理学所说的恐惧可能就是来源于这里;


其二,它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没有具体恐惧对象,它不是「恐惧或此或彼,而是恐惧自己」,恐惧自己的虚无,自己的不确定性存在,人通过这种恐惧可在一定程度上体验到存在的处境。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既然克尔凯郭尔说恐惧几乎从来没被心理学考究过,但他却把《致死的疾病》这类作品看作是心理学的实验,原因在于克尔凯郭尔所说的心理学强调的是人的深层心理和情感的分析。

那时心理学从属于哲学,它直接关涉人的生存决断,表明人对自己**的关注,因此克尔凯郭尔的工作不是建立一门心理学,而是以恐惧为根基,去探索个体人的本真生存方式。

他所说的心理学实验具有本体论意义,与生存的哲学主题完全一致。虽然恐惧概念没有在心理学上考究过,但它是一种人自身具有的暧昧双义性的矛盾心理,所以他也从人的心里方面对恐惧作了定性。

另外就“恐惧”(angst)的汉译法,国内学者们根据自己对文本不同角度的解读,对于这个词作了多种翻译,常见的译法有恐惧、忧惧、畏(惧)、焦虑等。

笔者采用恐惧这一译法,是因为克尔凯郭尔的恐惧概念是和基督教的“罪”这一概念密切联系的,将“angst”译成恐惧既能体现出人面对无限上帝时的畏惧感,又能体现出人对于自身完满存在的向往,而其他概念的心理学意味更浓,对象性更明晰,同日常的害怕等词意义更接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观恐惧让人无法摆脱**的直接性